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农家子的科举奋斗路第107节

穆空青在写论政题上,有他自己的一套法子。

用三成的篇幅去分析该政策的具体优在何处。

三成篇幅去分析该政策施行后的成效如何。

三成篇幅去分析为何会有如此成效。

剩下的一成,则根据成效或褒或贬。

溢美之词不夸张,批判之语亦不尖锐。

通篇看下来,就差把“实事求是”四个字刻在字里行间了。

锦绣文笔从来都不适用于策论上。

无论是论政题还是献策题,要的都是“求实”二字,除非那阅卷官是个喜好华而不实的,否则将策论写得花团锦簇,只会适得其反。

至于那两道献策题,却是着实让穆空青伤了脑筋。

一道是老生常谈的治水策。

这不奇怪。

清江府在黄河沿岸,说是隔三差五便有水患一点儿也不夸张。

若是当年无旁的大事发生,那清江府境内考策论题,十有八九都同水患脱不开干系。

让穆空青迟迟无法落笔的是第二道。

第二道题,问的是赈灾策。

现下赈灾,大多分为两步。

一是发放赈灾银安置难民,二是征发徭役,进行灾后重建工作。

灾后的徭役,可私下出银请人代役,却不可花银钱免役。

先前穆空青急着院试,也是因着想要个秀才功名,换老穆家免除徭役。

穆空青要献策,也只能从这两个方面下手。

要说到赈灾,较为出名的政策应当就是以工代赈了。

但古人又不是傻子,以工代赈的法子也不是没人想到过,只是没有强有力的监管法子,这中间可钻的空子实在太多。

先帝在时蜀中地动,便有一侍郎提出此策,官府提供食水工钱,令难民自行重建。

结果却是赈灾银被贪得更加厉害,原本一万不到的死伤,一场赈灾过后却足足死了五万人。

不是在地动时被砸死的,而是在灾后,被活活累死、饿死的。

当时负责赈灾的大臣为隐瞒此事,直接将此事推到地动的死伤过巨上,却不料蜀中有官员联名上书,此事到底还是没能压住。

自那以后,便无人再敢提出什么以工代赈的法子。

徭役至少还有名录,若是死的役夫多了,负责赈灾的官员也讨不了好。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